他们做一个网站,是不需要许可证的,也不需要备案的。他们做SNS,是不需要派人24小时盯着以防用户发表一些不和谐言论导致服务器被机房拔网线的。所以,他们充满活力,他们创造。而我们只能山寨,还是阉割的山寨。
他们是The Social Network,而我们给山寨成了The Socialism Network!
当这个电子时代疯狂的席卷全球的时候,一部分人迷恋协议,迷恋路由,迷恋根用户权限,因为这里是一个绝对自由的世界,而掌控它仅仅需要巧夺天工的逻辑和一行代码。
而同样的一个时代,另外的一个不同地点,却只是鼓吹所谓黑客精神,纠结黑客与红客。
所以无怪乎谷歌脸书会成长在美国。
美国小盆友们在利用程控网络打免费电话时中国小盆友正在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和伟大领袖毛泽东。即使在大学,朋友圈子里的所有人,很多人买黑客x档案,却未见一人读过tcp/ip
而在电影里,出现了在学校时曾经彻夜思索的两个问题,很想一吐为快。
1、双胞胎兄弟的构思很草率的讲给了主人公。主人公直到公司上市都能握有绝对控股权是有原因的,因为网站的核心即在于代码,而这个代码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写出来的。
所以,构思在保密阶段的时候无价,一见光即贬为打击,那时候就只能看谁的网站先面试,谁能更好的攻占市场份额。
所以,真的很想不明白
真的很想不明白
为何一向富于攻击性的常春藤学子竟会蠢至此,竟求助于校纪。
2、关于创始人内斗。只能感叹美国没有儒商。换句话

看完了社交网络,如果不是Zarkberg来中国,我还不知道这片子我要拖到什么时候看。
我一直有黑客情节,看到那些天才们以各种入魔、极端的方式,疯狂的在那黑底白字的屏幕上敲击出一行行指令,将问题迎刃而解,我会打心眼里羡慕与崇拜──一方面我没有那么强,跟他们比我的技术就是渣,另一方面他们有我喜欢的方式:自由,偏执,投入。
片子中对美国大学生生活的描写也是一个引我思考的地方。我觉得,同样作为学生,他们并没有与社会脱节,他们可以很好的融入“大人的世界”,或者说,他们早就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具有责任感,而社会大环境也是接纳、信任他们的。
美国大学中那些社团、活动真是丰富而有趣,尽管我不知道那些社团背后的意义,但至少他们看上去很酷。
最后,Mark是个天才。
好久没看碟了,昨晚看了《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电影里有种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就是那种年轻、创造、蓬勃、一往无前的劲头。不是我为世界而生,而是世界为我而生。虽然也有背叛、逐利,甚至尔虞我诈的味道,不过,那种不堪味道被年轻过滤,似乎也变得可以原谅,可以接受。
引起我兴趣的,还有这个名字,社交网络。影片基本就是Facebook的真实故事。人是社会性动物,再孤僻的人,也许都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只是,在现实中,我们都带着脸谱。网上交往,便捷、广泛、安全,容易摘下脸谱,找到同类,找到温暖。
在各种传递信息方式中,动作最为简单,语言比较直接,文字相对持久。而相貌,实际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渠道,很多东西,写在脸上,写在眼神里。
MC(《嘉人》)有个5万网友特调,调查人际交往中,哪些要素会引起重视。结论包括:浓妆和不干净的头发会成为交往的绊脚石;发型是获取印象分的焦点之一;男人女人都非常在意对方手部;肤质状况是赢得异性缘的首要因素;而无神的眼神,绝对是社交场合的禁忌。

晚上和Erin去最近的电影院看了新上映不久的电影 The Social Network.
去看以前,我只淡淡查了下电影的导演:大卫芬奇。OK,好导演应该不是烂片。
看了几张剧照:哦,哈佛校服,应该有高智商情节。
然后,我们就直奔剧场。
怎么讲呢?这是个好电影,充满了精美的音乐、简洁的台词,以及高速的节奏。
当然,还有赏心悦目的帅哥。
根据真人真事,即facebook 的传奇故事而改编的情节,
让人有点踹不过气来。
网上有人评价,这是个讲述友谊、忠诚、背叛的故事。
鉴于本人英语听力水平有限,我只能说,我看到了人性的冲动、犹豫和不顾一切。
年轻的Mark 像所有搞IT的男生一样,喜欢靠计算机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甩我,我就在网络上把气撒出来。
不善社交,我就设计一个网络交际社会。
人人都只做自己擅长的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是,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呢?
朋友反目,女友憎恨,金钱,孤独,自我认可……
我想,大卫芬奇也许并不是想展现一个真实的Facebook的故事,
他只是在展示一段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的人生。

“社交网络”趁年轻 要加油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99yz.net/a/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