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演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他很擅长用道具完成隐秘的叙事,用突兀、鲁莽、不合常理的行动轨迹去划破平衡和谐、宁静美好的画面,甚至于让某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注视下变得怪诞与诡异,而最不屑于用语言加以诠释,以此来建立他所需要的符号。
是的,他摒弃了不同语境之间的交易,没有隐喻而充满象征,那只是带有强烈指向的某种间接的意象——对某些概念符号略显生涩的再定义。为此,他可以把香榭丽舍直接装扮成时装周T台的模样,或者干脆把巴黎想象成一件祛魅的肤浅的当季时装

常常说国外作品价值观不同无法得到共鸣,但是回头发现在亚文化圈也缺乏深层次情感共鸣的作品,那些逻辑往往单调或者充满主旋律:相信人是善良的、努力就有回报、团结才能进步等等。。。感动之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必是天堂却给予了一个新的思考起点:与其引导观众产生共鸣,倒不如让观众自己表达。
与我个人而言,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将人类通性疑惑进行了解答,这个出发点是另我钦佩的。“要了解耶和华,不一定要成为耶和华”,这是我认为是观影前恰逢其时的引用。

序
信众在门外叩门,教堂的大门紧闭。也许有天堂,但却是巴勒斯坦人不得而入的天堂
1,拿勒撒的寓言
老邻居讲述了一个蛇的荒诞故事:他用猎枪救了蛇,蛇来帮他补车胎报恩。善有善报是古老的传说也是迄今不灭的信念。
陌生人偷了他的柠檬,又回来主动帮他修剪柠檬树,浇水,照料小树苗。知耻知错,采取补救行动,现实也并非毫无希望。
本来要闹事的两个哥哥,喝着免费的威士忌,中止了暴力。巴勒斯坦人也懂得妥协和实用主义。
在林中搬运篮子前行的妇女,进几步再退几步,来回腾挪

蹲了一天也没有蹲到太多讨论,所以打算自己动手试一试!没有全解析,只写了几个我有想法或是疑惑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呀!
巴勒斯坦部分
奇怪的邻居偷柠檬,一开始感觉只是为了渲染巴勒斯坦奇怪的,让人想逃离的氛围。
抬水盆的女人抬一个放一个再折回来拿另一个,感觉是说巴勒斯坦的不知变通(?就是繁复无用功之类的意思)
但是男主回来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多毛骨悚然,邻居是在很认真给树浇水,柠檬也结出来了很多。
女人抬水盆也正常很多,一次抬两个,一个用手一个顶头上,累了就换手。
《必是天堂》是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阿里·苏莱曼、塞巴斯蒂安·博拉克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19年5月24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ES逃出巴勒斯坦,渴望前往新的土地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就像影子一般紧紧跟随着他。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变成一个荒谬的笑话。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多远,总有一些事情能让他回想起自己的祖国。一段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滑稽故事,Elia Suleiman借此提出一个根本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才能拥有“回家”的感觉

《必是天堂》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苏雷曼于1960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在此之前,他的多部影片入围或获得了欧洲电影节的奖项,包括《消失文明的编年史》(1996)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神的介入》(2002)获戛纳评审团大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时光依旧》(2009) 入围第62届戛纳主竞赛单元。伊利亚·苏雷曼有其独特的的自嘲式冷幽默风格,其作品荒诞滑稽,时而故作严肃,同时带有诗意,常常让人想起卓别林、雅克·塔蒂、巴斯特·基顿等前辈喜剧大师,《必是天堂》便延续了以上风格。
02

“必是天堂”部分画面解读猜想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99yz.net/a/2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