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jpl很早就向我推荐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看OTL。今天中午翻出来看,真的是一部经典的好片啊。
译名很美,有诗意,却与电影相挈。这样好的译名总会为电影增色不少。
其实故事是很简单的,是一个老师用音乐呵护、感化孩子脆弱心灵的故事,用了倒叙的,也逃不过直线的框架。但一部电影只要相符的形式就好了,新奇巧用在如此温暖的电影上总会画蛇添足。
都是些敏感而有些顽劣的孩子,“池塘之底”,也暗示这些孩子在世人眼里的形象。虽然我认为人性中的确有恶的成分,但善与恶一开始还是势均力敌的吧。有耳濡目染,也有自己一劲地钻牛角尖。综观著名的连环杀人犯,大多数都是内向的人。在养成健全人格的时期,他们得不到正常的关怀,从而有了反社人格。就像有些病,其实每个人都会得,但各人的免疫能力,采取的措施不同,决定了他们是否会成为因疾病隐喻而频遭歧视的一员。电影中正举了两例:莫杭治和蒙格,蒙格心中的魔鬼不是他自己,而恰恰是其他人造成的。他是一个试验品,一个早被下了定义的物品

天使穿天蓝色衬衫,靠在柱子一侧,神情落寞,有些悲伤,一如他身上那抹惨淡的蓝。可当马修用指尖示意他可以加入排练好的合唱时,我就知道。
他一开口,整个世界都会原谅他。
因为你再也难寻到如此纯净的声音,也不愿相信拥有这动人音色的主人会真的恶意滋事。然而,和其他孩子一起,拥有美好声音的他们,被世界遗忘在法国某个夏天的郊外。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种单纯的教育题材的片子,因为单就情节来讲,除了那位美人母亲加入的爱情因素,其他桥段似乎都与我脑海里的想象吻合。该庆幸的是,它还有一个让人想不到的不算完美的结局。
那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代课音乐家还是被赶出学校,他的合唱团没有登上更大的舞台熠熠发光,孩子们中也鲜有人继续合唱生涯并以此为业。少了励志的力度,但被另一面的温存困牢。
看到漫天飘着的纸飞机和窗台上努力探出的告别小手们时,我突然明白巴拉蒂要展示的稍纵即逝的美学艺术。因为短暂,才能如此刻骨铭心。
在天使们的音色里沐浴那么多天,我竟有些嫉妒那个提着简易旅行箱只身离开的秃头男人

歌声响起,余音缭绕,放牛班的春天来了。
马修——慈祥和蔼的好老师——用音乐感化着孩子们,永远维护他们,给予无限的包容和爱,治愈着他们的心灵。
莫杭治,敏感,性格内向,内心向往着对音乐的执着,他的眼睛充满着故事。
那个可爱的——坐在老师旁边却从不唱歌——佩皮诺,天真无邪,在自己的希望中一直等待着,最终在一个周六收获了属于他那幸福的爱。
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能够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无疑是幸福的。音乐的力量永远是那样生动美妙,使人浮想翩翩~
影片最后

2004年度佳片,《放牛班的春天》是如何治愈你的?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99yz.net/a/1523.html